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侨联简介
发布时间:2024-12-12 阅读:395次
一、本组织标准名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侨联。
二、本组织发展历史
1、我校侨联的宗旨与组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侨联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群众团体。在《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章程》的指导下,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础上,维护和关心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在国内的合法权利和利益。我校侨联实行会员制,凡符合归侨侨眷身份的人员,可自愿加入侨联组织,成为会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侨联是1957年成立的,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
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是1952年成立的。由于新中国建立后大批华侨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建校初期我校师生中约有100多名归侨、侨眷,1956年发展到200余人。为此,1957年我校正式成立侨联组织,由校党委组织部直接领导。校党委十分重视贯彻执行党的侨务政策,团结关心归侨、侨眷,弘扬归侨、侨眷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由于东南亚大批侨生回国,学生中的归侨很多,所以当时校侨联包括了教工和学生。从1957年到1966年,学校侨联工作很活跃,特别是在1959年到1966年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恢复阶段,在印尼排华最严重的时期,校党委采取了特别的措施来关心归侨和侨眷。
1966年“文革”开始到1985年,由于“文革”和迁校等一系列情况发生,使得我校侨联基本上停止活动达二十年之久。“文革”后,在党中央和邓小平的关心下,1986年2月地质矿产部召开了在京直属机关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当时我校陈美治、陈金霞、赵崇贺、陈基娘、乌达巴拉等归侨侨眷出席了会议。会后我校侨联恢复活动,首要任务是联络我校归侨侨眷,帮助他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具体困难。
1989年4月20日校党委组织部于小福部长组织召开了我校归侨、侨眷会议,并正式设立侨联委员会,民主选举产生第四届侨联委员,主席陈基娘、副主席兼本届秘书长陈金霞。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校侨联队伍不断壮大。侨联委员会经1993年、1997年、2002年、2006年、2012年、2016年、2022年七次换届改选,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和完善,新一届届侨联委员会由十人组成,主席赵方、副主席周蔚萍、秘书长李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出国留学人员的增多,我校侨眷人数有了较大增加,参加侨联活动的归侨、侨眷从1989年的50余人增至2015年底的230余人(包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离退休在北京的归侨侨眷)。目前归侨有14人,侨眷占侨联全体成员的比例在90%以上,侨联中大部分人的子女在国外从事技术工作,近年来回国交流、讲学的日益增多,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2、我校侨联成员为祖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多年来我校侨联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校党委统战部的直接领导下,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和党保持一致,积极地发挥党的桥梁和钮带作用,为侨排忧解难、团结海外亲友,宣传党的政策,为学校的发展和祖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地质大学侨联侨联成员中既有为革命立过功、坐过牢的新四军老干部,也有全国政协委员、学校的校长、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大批学校的教学科研骨干(归侨和侨眷中7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和辛勤服务于全校师生的管理人员。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和学校的建设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虽然多数侨联成员已退休,但仍热心于学校的发展建设。
北京地质学院建校初期的党委书记、已故副院长陈子谷同志是泰国老归侨,上世纪30年代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在新四军与叶挺将军一起工作,1940年他将爷爷留给他的20万元遗产捐给新四军作军饷,为此叶挺将军授予他奖章,称赞他是“富贵于我如浮云”。他虽在历次运动中受到冲击,但共产党人的信念始终坚定如一。他的遗著《富贵于我如浮云》显示一颗赤诚的归侨爱国之心。
我校归侨中大部分是五十年代回国的东南亚华侨学生,他们为地质事业无怨无悔地奉献了青春年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成绩辉煌。印尼归侨陈基娘曾长期在青海工作,是全国三八红旗手,曾任全国侨联委员;印尼归侨陈银英曾任北京市侨联委员;缅甸归侨陈美治曾任地质矿产部在京直属单位侨联委员。
我校归侨和侨眷关心国家建设,积极参政议政,侨眷郝诒纯院士曾任全国人大常委,池际尚院士、王鸿祯院士、李慈君教授曾任全国政协常委,李宝芳教授、茹克叶·默罕默德教授曾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我校归侨侨眷中有六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们当中有著名地球化学家张本仁院士、於崇文院士,有著名古生物学家、已故的杨遵仪院士,其事迹载入《祖国高于一切》第三辑;还有已故的资深地质学家王鸿祯院士、地质学家池际尚院士和古生物学家郝诒纯院士。此外,2008年我校沈照理教授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我校侨联成员在各项工作中尽职尽责,任劳任怨,教学科研硕果累累,关键时刻更有出色表现。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校侨眷率先发起捐款救灾,大家积极踊跃,在一系列赈灾活动中表现出色。
3、我校侨联开展的活动
在学校党委统战部和市侨联的领导下,我校侨联组织进一步完善,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侨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此推动各项工作。首先,认真组织侨联成员学习党中央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如参加学校统战部组织“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等,将对党中央方针、政策的学习寓于生动而又形象的活动之中。坚持为侨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积极落实国家侨务政策。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发挥侨联作用,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每年都组织两次以上有广大侨联成员参加的各种活动,如参观园博园、航天生态园等。此外,我校侨联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参加市侨联组织的各项活动和调研课题,并获得市侨联调研成果二等奖。并在历届首都新侨乡文化节活动中获多项奖励。
在学校党委统战部的领导、在全体成员的支持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侨联取得可喜成绩,有多位归侨侨眷曾被北京市侨联评选为优秀侨务工作者、首都侨界先进个人(陈银英、陈基娘、陈美治、杨关秀、潘道鈞、赵崇贺、陈金霞、孟清水、黎斯、陈晦鸣等)。2007年我校侨联被授予北京市侨联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回顾侨联的历史,地质大学侨联将更好的发挥我校归侨侨眷的优势努力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广泛联系海外侨胞,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振兴祖国做出更大贡献。
4、我校侨联的工作制度
2003年我校侨联制定了章程和工作细则,明确了学校侨联的名称、性质、宗旨、组成和职能。
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侨联工作实施细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侨联工作实施细则
在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侨联作为一个群众团体,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不断出台了很多鼓励海外人员回国投资建设祖国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海外赤子,使归侨、侨眷、留学归国人员人数逐年增多,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地大(北京)侨联是在校党委关注和领导下,为地大归侨、侨眷以及留学归国人员服务的一个基层组织,为了更好地在学校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现特制订本实施细则。
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地大侨联)是地大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群众团体,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地大侨联在《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章程》的指导下,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础上,维护和关心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在国内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三、地大侨联围绕学校发展建设的中心,广泛团结和动员归侨、侨眷积极投身学校的建设,加强和支持海外侨胞与祖国、与学校进行经济合作和科技交流,并为其创造较好的服务和生活条件。
四、组织归侨、侨眷和归国人员积极参与国家和学校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活动,并及时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加强参政议政意识,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五、加强侨联自身建设,发扬民主,廉洁奉公,面向群众,全心全意为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服务。
六、地大侨联实行会员制,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加入地大侨联组织,成为会员。
华侨: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
归侨:指回国定居的华侨。
侨眷:指华侨、归侨在国内的眷属。包括:华侨、归侨的配偶、父母、子女及其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同华侨、归侨有长期抚养关系的其他亲属。
会员有权参加侨联组织的有关活动,享受国家相关各项优惠政策,享受侨联提供的各项服务。
会员对侨联组织的工作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可对侨联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并对侨联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会员有义务遵守侨联章程,维护侨联声誉,贯彻执行侨联的决议,完成侨联布置的工作任务。
七、地大侨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外出活动,包括参观、学习、郊游等,并将结合学校发展和党委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配合开展和积极参与学校各级组织其他类型的活动,活跃大家的文化生活,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八、每年九月中下旬,召开一次情况通报会,让会员及时了解学校发展建设情况,展开讨论。同时庆祝国庆节、教师节和中秋节。
九、加强对外联系,强化宣传阵地作用,协助扩大学校对外影响,争取在上一级侨联组织机构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本组织历届主要领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侨联成立至今,2002年之前历届侨联主席都是老归侨。他们当中有担任过青海省侨联委员和北京市侨联常委的全国三八红旗手陈基娘、北京市侨联委员陈银英等。近年来,侨联主席由侨眷担任。
第一届( 1957年) 主席:欧阳秋眉(女)
第二届( 1961-1966年)主席:欧阳秋眉(女)
副主席:陈美治(女)
秘书长:李承信
第三届( 1986年) 组长:陈美治(女)
副组长:赵崇贺、 郭贤聪
第四届( 1989年) 主席:陈银英(女)
副主席:陈基娘(女)
秘书长:陈金霞(女)
第五届(1993年) 主席:陈基娘(女)
副主席兼秘书长:陈金霞(女)
第六届( 1997年) 主席:陈基娘(女)
副主席兼秘书长:陈金霞(女)
第七届(2002年) 主席:黎 斯(女)
名誉主席:帅开业
副主席:陈基娘(女)、陈晦鸣(女)
秘书长:陈金霞(女)、孟清水(女)
第八届( 2006年) 主席:赵方
副主席:孟清水(女)
秘书长:陈晦鸣(女)
第九届(2012年) 主席:赵方
副主席:周蔚萍(女)
秘书长:李叶(女)
第十届(2016年) 主席:赵方
副主席:周蔚萍(女)
秘书长:李叶(女)
第十一届(2022年) 主席:邓雁希(女)
副主席:黄文辉、陈凤贤(女)
秘书长:李伟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