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调研 建真言 谋良策 北地人的“两会之声”亮相!
2025-03-12 发布:[党委统战部]阎双
3月4日-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召开。
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我校教授刘俊来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我将围绕基础地质调查与矿产资源保障、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及耕地保护等方面工作,积极履职调研、建言资政。”《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黄金报》等媒体也对刘俊来委员进行了采访报道。
刘俊来,男,汉族,民盟盟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特邀自然资源监察专员、民盟中央委员会生态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环境资源专委会委员。曾任第十二届、第十三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第九届吉林省政协委员,民盟北京市第十届、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刘俊来同志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家特邀自然资源监察专员以来,围绕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环境与资源保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议政建言,围绕“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工程教育问题、三稀战略资源保护、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利用、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履职尽责,撰写提交提案30余件,报送相关信息和建议12篇,部分得到全国政协的推荐和地方政府采纳。
中国教育报
优化生态激活青年人才发展创新动力
刘俊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教授
在2025年年初的全球科技舞台上,杭州以“六小龙”企业的集体“出圈”掀起了一场创新风暴。从DeepSeek(深度求索)以低成本大模型颠覆AI产业格局,到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这些企业的爆发式成长显示了中国在全球AI与前沿科技竞争中的突破性进展,为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这不仅展示了技术创新的力量,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下我国青年人才培养的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这一论断为新时代青年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青年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其成长环境与创新活力直接关乎国家发展大局。以深化人才评价改革为突破口,破除“五唯”“四唯”积弊,尤其要摒弃“唯帽子”倾向,为青年人才松绑减负,让他们的创新潜力充分释放。
然而,当今青年科技人才面临多重压力。行政事务缠身、考核指标繁重与创新贡献倒挂等问题较为突出。有些青年学子可能不得不为完成指标而追逐短期成果,心态焦虑,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也值得关注。
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造就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筑牢面向未来的决胜力量。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
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政府工作报告将“科教界‘帽子’治理”写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布取消“杰青”“优青”称号,推动人才评价回归创新能力与实际贡献。
青年一代专心学术、勇挑重担,成为全社会的期盼。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既需要个人奋斗,更依赖制度护航。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激励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坚守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学术规范,担当作为、求实创新、潜心研究,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践中建功立业。因此,要为青年提供更大的舞台、充分激发他们的活力,引导他们围绕国家需求和科技前沿开展研究并强化普惠支持;要构建长效机制,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营造包容创新生态应该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在薪酬待遇、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政策上给予倾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让青年人拥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潜心开展研究,在考核周期、考核内容、考核形式等方面避免一刀切。
青年科技人才正在创新的道路上破浪前行。构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创新生态,落实青年科研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他们定能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生机与力量,成为科技发展、经济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
北京日报
刘俊来委员: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要靠奋斗更要靠制度护航
从DeepSeek以低成本大模型颠覆AI产业格局,到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背后团队都是青年科技人才。“这些企业的爆发式成长,不仅展示了技术创新的力量,更揭示了我国青年人才培养生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刘俊来认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既需要个人奋斗,更依赖制度护航。建议以深化人才评价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为青年人才松绑减负,充分释放他们的创新潜力。
刘俊来说,当前,青年科技人才面临多重压力,主要体现在行政事务多、评价体系与创新规律错位等。这些问题也导致青年科研人员陷入“争帽子”“攒资历”的内耗。“青年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其成长环境与创新活力直接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刘俊来建议,加强政策支持,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创新生态,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大的舞台、充分激发他们的活力,引导他们围绕国家需求和科技前沿开展研究并强化普惠支持;构建长效机制,形成“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要在薪酬待遇、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上给予政策倾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让青年人拥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潜心开展研究,在考核周期、考核内容、考核形式等方面避免一刀切。
北京青年报
全国政协委员刘俊来:摒弃“唯帽子”评价倾向,为青年人才松绑减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这是“帽子”问题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刘俊来表示,这释放了推动人才评价回归创新能力与实际贡献的积极信号,要摒弃“唯帽子”评价倾向,为青年人才松绑减负,让他们的创新潜力充分释放。
“日前我参观了小米超级工厂,汽车工厂约2000多人,平均年龄约25岁。不禁回想起,作为20世纪四大自然科学突破之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奠基人当年也只是25到35岁年纪。”刘俊来说,在2025年初的全球科技舞台上,杭州以“六小龙”企业的集体出圈掀起了一场创新风暴。从DeepSeek以低成本大模型颠覆AI产业格局,到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这些企业的爆发式成长显示了中国在全球AI与前沿科技竞争中的突破性进展,为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不仅展示了技术创新的力量,更揭示了我国青年人才培养生态。
刘俊来表示,在我国当今青年科技人才面临多重压力。行政事务缠身、考核指标繁重与创新贡献倒挂等问题突出。“帽子”异化为学术身份标签,导致资源分配失衡。部分高校、科研院所行政机构冗余,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填写表格、应对检查;剩余时间忙于写“本子”、交“报告”。评价体系与创新规律的错位,科研考核“五唯”和“四唯”问题,导致青年科研人员陷入“争帽子”“攒资历”的内耗。青年学子们不得不为完成指标而追逐短期成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青年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其成长环境与创新活力直接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刘俊来建议,要以深化人才评价改革为突破口,破除“五唯”“四唯”积弊,尤其要摒弃“唯帽子”评价的倾向,为青年人才松绑减负,让他们的创新潜力充分释放。
引导他们围绕国家需求和科技前沿开展研究并强化普惠支持;要构建长效机制,形成“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营造包容创新生态应该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在薪酬待遇、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政策上给予倾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让青年人拥有“十年磨一剑”耐心,潜心开展研究,在考核周期、考核内容、考核形式等方面避免一刀切。
“青年科技人才正在创新的道路上破浪前行。”刘俊来说,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创新生态,落实青年科研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他们定能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生机与力量,成为科技发展、经济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
中国黄金报
全国政协委员刘俊来:人工智能将给地学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如何将最前沿的技术应用于传统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黄金报》特派两会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刘俊来。
近年来,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已经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刘俊来委员以其独到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了地质学与矿业领域内一场静悄悄却又影响深远的变革序幕。
引领地质和矿业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包括经济、科技、生态、社会治理等关键领域,都将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刘俊来明确地表示,人工智能将给地学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它正在改变着地质学家的思维和矿业开发者的生产方式。
刘俊来指出,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显著提高了对海量地质资料分析的高效性和准确性,简化了决策过程。“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可以比传统方法更有效地分析海量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结合地质资料、遥感和卫星图像、光谱数据和高光谱数据等数据资料分析,完成地质制图、构造-岩性填图;结合应用钻探资料和地球物理信息,实现三维建模;应用多数据源集成,识别更加可靠的异常,并实现客观建模、形成有效预测,指导找矿勘探。”他说。
与此同时,刘俊来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调查、资源勘查和矿床勘探中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地质学学科从传统基于观察和解释的概念模型驱动向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的数据驱动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转变。
“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基于大数据分析与知识综合的学科发展正在加速形成。”刘俊来表示,面对几十年来广博的数据和知识积累,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已经在矿产资源开发中付诸实践,并取得辉煌的成就,有助于实现深部找矿勘查瓶颈的突破,形成从“深地探测-AI预测-智能开采-循环利用-战略管控”的全链条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创新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在刘俊来看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正在重塑人类社会,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范式。在人工智能、绿色矿业和数字化转型的驱动下,现代矿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从传统技能转向“技术复合型+实践创新型”的综合素养,这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认为,“培养拥有地质学科基础知识,既懂地质学基本原理又精通人工智能算法的复合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矿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现代矿业需求,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刘俊来建议,一方面,要通过改进考核方式、考核内容等多方面,完善优秀人才选拔机制,充分保障有效选拔基础知识雄厚、基本技能出众、综合思维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另一方面,要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建设面向企业需求和创新能力提高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在传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模块,培养他们坚实的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思维及跨学科融合能力;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新技术的掌握、应用和研发,培养具备新技术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