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风采

让“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果更有效惠及市民,施光海教授参与市政协议政建言——推动博物馆事业从“数量增长”迈向“质量跃升

2025-08-21          发布:[党委统战部]阎双

图片
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备案博物馆达241家,居全国城市首位,仅从中轴线由南往北看,就有国家自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馆藏丰富、享誉世界的“宝藏”文化地标。
品味文化盛宴、感悟古今文明、寻找精神共鸣……逛博物馆已经成为北京市民文化生活的新风尚。如何更好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让发展成果更有效地惠及全体市民?围绕“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开展专题协商是市政协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日前,市政协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召开专题协商会深入协商议政。委员们提出,北京地区博物馆底蕴深厚、门类齐全,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应着力盘活存量、提质增效,推动全市博物馆事业从“数量增长”迈向“质量跃升”。
图片
市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馆长施光海关注高校博物馆发展。他认为,北京应形成“一流大学就要有一流的大学博物馆”的共识,加大支持力度,推动高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施光海调研发现,北京92所高等院校中,27所高校建设了48座博物馆,在市文物局备案的高校馆有13座。绝大多数馆没有得到很好发展,有的功能丧失,个别甚至“基本废弃”。
  “高质量的高校博物馆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施光海认为,北京高校博物馆底蕴丰富深厚、特点突出、作用不可替代,在组织构成、业务内容、资源投入、工作队伍和服务对象等方面也与其他类型博物馆有明显区别,应当重视其建设发展。应设立高校博物馆指导委员会,制定符合高校博物馆发展的目标、措施,积极支持“一流大学/学科”建设“一流高校博物馆”。文物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博物馆的行业管理和指导。按照有关指导意见,建立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机制,尽快对符合条件的高校博物馆全数予以备案,暂不能进行备案的高校博物馆也要认定为“类博物馆”纳入博物馆行业管理体系。还应加强高校博物馆队伍建设,建立以专业专职人员为骨干、以广大学生及社会志愿者为支撑的博物馆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