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校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文保网安备案1101080023 技术支持:信息网络与数据中心

9月20日,教学创新沙龙(午餐会)举办第二期活动。本期活动由数理学院、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教研工作室、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共同组织,数理学院郝会颖教授围绕一流课程教学创新设计作专题分享。
来自数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的部分学院负责人以及一线教师参加活动。
郝会颖教授以国家级一流课程《大学物理》为例,介绍了课程建设中对学情及教学痛点的分析、教学创新设计与实施等内容,以奇趣物理探究项目、课程大作业等具体案例,展示了课程在教学内容体系重构、教学过程与方法中开展的创新设计,并提出了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解决学时少的问题,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学物理教学中,以及如何深化大学物理知识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等教学反思问题。
活动中,参会教师围绕基础课程如何针对不同专业进行课程教学、分享报告中提出的大作业如何体现团队协作、怎样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对教学过程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大家普遍反映深受启发,收获良多,工程技术学院程骋、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李传辉老师说,基础课程的老师在教学中投入精力更多,工作更为扎实,值得专业课教师学习。能源学院李胜利老师说,首次参加这种形式的教学沙龙活动,收获特别大,为各学院教师尤其是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师搭建了交流了解的平台。
郝会颖,数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学科负责人,北京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大学物理(1)》负责人;北京高等学校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大学物理课程)负责人。主编教材3部,其中2部为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教材;荣获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主要从事光伏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主持科研项目12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企业横向项目等;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内的科研项目15项。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