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校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文保网安备案1101080023 技术支持:信息网络与数据中心

天山脚下,天池之畔,第六届教育创新者大会在新疆圆满落幕,102位来自全国的教育创新先锋齐聚一堂,以“人工智能重塑教育——挑战与行动”为主题,用实践经验碰撞思想火花,以热忱之心共探教育革新之路。我校体育部副主任崔建、工程技术学院田骁和程骋、人工智能学院刘传平、能源学院王海荣等5名教师参加了这次大会。
一场共创共生的教育盛会
这不是一场单向输出的会议,而是一场全员共创的狂欢:每个人都是主题策划者,带着独有的实践轨迹而来;都是环节贡献者,用经验为议程注入生命力;更是主动分享者,让思想在碰撞中生长。在这个高手过招的舞台上,热情与经验交织,汇聚成引领教学创新的时代智慧。
活动现场,教育创新者们围坐畅谈的身影里,有对新教学方法的迫切期待;坦诚分享的话语中,藏着突破实践瓶颈的坚定决心;围绕“教学创新”的每一次深谈,从课程设计到学生反馈,从理论架构到落地细节,都浸透着对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
前沿理念破局:AI时代的教育价值与教学创新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直指当下教育的核心矛盾:“信息爆炸时代,‘知道主义’正在失效,AI正取代大量专业工作,知识传授性教育的价值急剧衰减,而素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才是教育的未来。”
在他看来,教育需要打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固化框架,走向个性化、社会化、生态化与终身化。”席酉民教授强调道:“课堂不该是知识点的堆砌场,而应引导学生用知识解决人类问题;教师也需从‘知识搬运工’转型为学习与人生导师。”
西交利物浦大学首席教育官、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张晓军教授则以十个“重新理解"解构AI时代的教学创新。他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认知误区:“很多时候,‘以学生为中心’只是知识为中心、教师中心的附属品,真正的核心应回归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
张晓军教授强调,AI不仅是工具,也是教育目标的重塑者——当社会需要独特个性的人才,大学教育就必须跳出标准化陷阱,转向“个性塑造”。从打破学科壁垒的“问题驱动学习”,到整合目标、内容、活动、场景与考核的课程设计,这些观点如明灯,为教育者照亮了从理念到实践的清晰路径。
---来源:西浦ILEAD公众号